发现一家设计工作室
家附近有一家素食餐厅,叫度立DULI,吃过一次,口味奇特而平实。这家
叫做Pocca的设计工作室就是度立DULI的设计方。工作室的取名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因为创始人喜欢音乐,又觉得Polka发音好听,就取了「Pocca」,至于为什么改成这样,我只能猜测是「好看」。设计师就是这样任性吧,毕竟好看最重要了。不过,最后的中文名倒是很可爱。
Pocca这个名字源于我们对音乐的喜爱,最初想到了波尔卡(Polka)这个节奏清晰、古典又肆意的音乐类型,我们很喜欢这个单词的发音,但考虑到注册问题,因而改变了其中两个字母,但发音基本一致,于是成为了工作室的英文名称。我们也根据发音将工作室的中文名称定为“颇可”。
在书店闲逛偶遇到的书
去书店的一个很大意义在于阅读因为价格而不会购买的摄影/图画书,以及在物理空间里发现有趣的书。
@福州 麒麟书店
@上海 多抓鱼
说到未来,最近读到1970年代出版的《
未来的冲击》,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情一一实现。
这种「未来学」的书我不会细细读,几句话车轱辘般翻着讲来讲去。又读金宇澄的《
繁花》,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再读,果然有熟悉味道,因为许多地名都熟悉了。小说很长,读了四分之一,觉得这种书应该留到60岁再读。但《未来的冲击》里说的对,人类知识增长的速度正在以指数级加快,等到60岁,《繁花》不知道要被埋到哪个角落。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谈孔子、哥伦布、奥斯曼了。连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不久之后也会被人遗忘。
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增加,各种生活情景不断出现,物品、居住地的寿命、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短暂,生活马不停蹄。种种因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令人窒息的复杂。
生活变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因为永远找不到自己,也指望不了他人。故友有的失去联系,有的不再有利害关系,于是我们只好永远寻找着新朋友。圈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越分裂,找到合适的人愈发困难。令人想起最近亚文化圈内部的分化,带来“亚bi”这个词的出现。
也有可能找到纯真的友谊与爱情。但不能天真地指望它长长久久。
“我们正处于一个争奇斗艳的模式陈列馆内。”人类为自己造了一个
楚门的世界然后把自己装在其中。互相观赏。
豆瓣上有一篇
2007年的书评,对作者的一个采访,一个观点是“Minority power is good in certain way; it is ridiculous a high school drop out shall have the same voting as that of post-doctor. Elite ruling is good for a less developed world for sure.”
想起来前端时间与一个播客产品经理聊天,ta认为,整个全网下沉的速度惊人,互联网让每个人在还没有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表达了。一旦开始表达,就不太会学习了。但不仅仅是人多了,更是人变了,人心在这五六年变了非常多。
什么原因?一些人知道了看到了某些观点,不假思索地在其他平台上毫无门槛地宣传与说话,然后传播到更多人。另一方面,实证研究表明推荐算法放宽了人的视野、缓解了观点极化,而非导致人们所盲目批判的“信息茧房”。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人们想要收到邮件的原因是需要陪伴。订阅一档newsletter和订阅一档播客类似,可以提供与一个想象中还有些厉害的人做朋友的社会性愉悦感。从订阅一个人开始,再到加入一个俱乐部,读者获得了评论与讨论的权利。
但是,随着订阅的信息越来越多,原本看上去是「主动」的订阅成为了另一个毫无挑选的互联网世界——充斥着垃圾信息、滥情的自我表达甚至是假新闻。newsletter也只是另一个媒介手段罢了,和播客一样,永远不会成为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