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上完网课,不想学习的疲倦夜晚偶然发现微信读书上有这本书,便捧着Ipad躺在床上开始读起来(一定对眼睛不好,不要模仿),读着读着,倦意全无,我看了一个多小时,从床上翻下来,有一种想分享给所有人的冲动——在过去半年里,我终于读到了一本好书!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之所以让我感受到如此振动,是因为迪迪埃很多描写都映照着我的心:出生于底层,拿父母体力劳动的钱换得知识并享受由知识带来的社会特权,他厌恶故乡却选择回归,渴望逃离却无法抽离。他意识到那一辈人的局限与困境,自己的傲慢与居高临下,并反思看似高贵的知识分子、教育背后的无能与缺失。在中国当代,像迪迪埃、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具有反思性的知识分子是少的,或许梁鸿是一位。
批判自己定是痛苦的,且要允许别人来批判自己。但批判不是非得要进步,它终究解决的,还是“我是谁”的问题。
我想象在黄昏和黑夜的边界,有一条极窄的缝隙,在另一个世界的阴风从那里刮过来。坐了几个黄昏,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有一种消沉的力量,一种广大的消沉,在黄昏时来。在那个时刻,事物的意义在飘散。在一点一点黑下来的天空中,什么都显得无关紧要。你先是有点慌,然后释然,然后你就不存在了。那种感受,没有亲身体验,实在难于形容。如果你在山野中,在暮色四合时凝望过一棵树,足够长久地凝望一棵树,直到你和它一并消融在黑暗中,成为夜的一部分——这种体验,经过多次,你就会无可挽回地成为一个古怪的人。对什么都心不在焉,游离于现实之外,本地有个说法,叫心野掉了。心野掉了就念不进书,就没心思干活,就只适合日复一日地坐在野地里发呆,在黄昏和夜晚的缝隙中一次又一次地消融。你就很难再回到真实的人世间,捡起上进心,努力去做一个世俗的成功者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在山野中,在天一点一点黑下去的时刻,一切都无关紧要。知道了就没法再不知道。
知道了,就没法再不知道。最喜欢的是《竹峰寺》,也只喜欢这一篇。说喜欢,单纯是从阅读感受来讲。记在flomo的一段:因读《竹峰寺》,10号线坐过站,重新从楼梯经过到另一端的列车,刚好一站地,读完结尾,到了。高速行驶的地铁将头发吹到书页上,分割开字句,并模糊在泪水里。我跌跌撞撞地走出车厢,胸中仿佛有万千愁绪要吐出,这时一个颤巍巍的老人经过,走到我的前方。
不过豆瓣好多骂它的哦,仔细读了几篇,觉得也合理。彼此不必说服彼此吧。
张口结舌,小鸟文学卷一,辽京,2021
从前她只是听说,现在她知道永别是怎么回事了。
“假如心里有一把小火炖着恨意,是不可能散出甜香的。”看到这句话时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从脚尖一直顺着脊梁骨到脖子后面。或许是因为我心里也炖着那一锅恨意:永远掌控着家中某个场域的父亲,永远退让的男人的母亲,永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女人们——我曾经怀疑只有我所出生的这个不幸的家庭是这样,别人都是幸福圆满的。原来不是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琳琳想,算了吧。
唯一的电视遥控器永远拿在爸爸手里,声音和画面填满他的眼睛、耳朵以至整个大脑,仿佛遥控器成了他的身体器官,手边常摆着一小杯白酒,有菜要喝酒,没菜也要喝。
中国传统家庭里的焦灼、怨恨、假装平息,风平浪静表面下的波涛汹涌。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好了。再次叹气。
我的人生,就像我今天想的这个框架。人生不是计划出来的,人生是总结出来的。我现在也不知道我未来五年要干什么、十年要干什么。但是我很知道,十年后我还是能总结出来一个框架。经常有朋友跟我说很迷茫、难,我每天都这么觉得。但对我来说,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你不要想那么多,就去做。方向都是在做的过程中出现的,想是想不出来的。你不用担心你的人生过得乱七八糟,因为人生真的不是计划出来的,是总结出来的。
把每个未来都切成当下的一小步去过。
我能有这样的人生线条可能是奢侈。我的人生线条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把时间花在一个你认为可以挣到钱,然后让你20年后做喜欢的事情上。太浪费生命了,甚至不知道20年后可不可以享受到这个结果。何必呢?
而且我相信你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是一定能养活自己的。
做喜欢的事情,然后是,做困难的事情。这个也是我自己有点病态的选择,我通常会在两三个选择中选择最难的一条,可能是出于解题的快感之类的。但我会意识到在若干个选择之间,尽量不要选择捷径,虽然你会痛苦、不舒服,但这是让你成长的唯一的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