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高赞:光是看到了这部电影就觉得是赚到了。
本以为是讲初恋的一部片子,没想到其实正如题目一样,讲的是这个名叫做“横道世之介”的男孩——从出生的海港小镇来到东京街头,懵懂却热情活泼,遇上了一个个生命中的人,友情、爱情。影片只是描绘最日常的片段,却让人觉得温暖,典型日本电影。
想起昨天在TED演讲上听到的一段话,记录下来:你们谁也不会在临终病榻上,想着自己买了多少双鞋,收到了多少条转发,而是会想起你生命中那些富有爱、意义和联系的瞬间。我们都知道这些,但我们并不靠它们过活。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台机器中,它被设计成让我们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希望自己能够好好记住人生中这些真正重要的时刻。
主题有关计算机艺术简史,但更令我惊讶的是有些内容竟然能过审,在帝都呈现出来。艺术作品能承载的思想深度可以如书籍,当然也可以浅到像漫画书,或许更多取决于艺术家本身。好的艺术作品所能带来的在场感,是给人以当头一棒的感觉。
费亦宁&官承翰的《Breakfast Ritual》:少女形态的AI在早餐时改编重演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1975年的行为作品《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她喃喃念诵着咒语般的长诗——Art must be artificial, artist must be artificial,暗示着旧世界的终结。在这个 虚构的未来场景中,人类早已衰退成某种无身体的意识聚合体,少女形态的AI却用诱导性的口吻妄断“一切都已过去,但一切都会更好”——她在言语中流露的自大则映射出她的创造者——人类本身可能拥有的盲目和虚妄。
陆扬的《器世界骑士》《器世界大冒险》在一个房间中以PC 电脑单机游戏、VR 游戏、多屏影像、神秘宇宙装置,交织二次元形象、炫目霓虹灯、异教感神庙、印度果阿传统降神舞蹈等众多亚文化元素,血腥重口地展现了人间地狱天堂等多重世界。(房间门口写着警告🛑️:未成年人请在家长监督下收看)。在这个房间中,观众是创造者也是体验者,被不断质问:性别重要吗?我们会怎样经历死亡?
我们创造各种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社会制度,以便把器世界合理化、正当化。这个街道上这个物质世界中每一个建筑每一个物体都有名称与标签,让我们更坚信世界的存在!
生而为人,希望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希望声名远扬,不希望默默无闻被忽视;我们落入这些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蔑与称的陷阱之中……
Knox College in Illinois的Tim Kasser研究发现:第一,你越相信你可以通过购物和炫耀来摆脱悲伤,过上美好生活,你更有可能变得抑郁和焦虑;第二,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被这些信念驱动,我的一生到处在广告、Ins和类似东西的重压下,我意识到我们的灵魂一出生就被喂了诸如肯德基一类的东西。我们被训练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幸福,就像垃圾食品不能满足你的营养需求,并且实际上还让你感到糟糕一样,垃圾价值(junk values)也不能满足你的精神需求,反而夺走了你的美好生活。
我时常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每当我跌倒,我试着用一些炫耀的,宏大的外部解决方案来修补它,我可以看到为什么那样对我并不怎么见效。
你们谁也不会在临终病榻上,想着自己买了多少双鞋,收到了多少条转发,而是会想起你生命中那些富有爱、意义和联系的瞬间。我们都知道这些,但我们并不靠它们过活。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台机器中,它被设计成让我们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