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好。
你收到这封信,是因为此前登记了新闻实验室的“防失联邮箱”,或者是加入过“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但这封邮件不是会员通讯的内容)。如果你是从其他渠道看到这封信的分享,希望你能
订阅这份newsletter,因为它将是我向你每周发送内容的方式,而且它是免费的。
去年2月底,新闻实验室的微信公号被封。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屡次考虑重新注册一个新的新闻实验室公号、新的个人微博,但都放弃了。放弃的原因,当然包括不清楚能存活多久,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有一种新的写作和与读者联结的方式。
社交媒体平台给了内容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机会,尤其是获取流量的机会,但也施加了非常多的限制。
即便在对文字创作者最友好的微信公号上,作者也面临着多重限制:文章无法插入外链;部分内容无法发出。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不真正拥有自己的读者。他们无法被导出,无法带走。只要号没有了,就会立马失联——作者会失去读者,读者也会找不到喜欢和信任的作者。
因此,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平台既是一种赋权,也是一种诅咒。
近两年,全球都在兴起一股“绕开大平台”的风潮。其中最典型的两种内容媒介,就是播客和newsletter,它们的特点都是受众直接订阅创作者,不受限于任何一个特定平台。在newsletter领域,以substack为代表的新兴工具,成功推动了一场“电子邮件复兴”,造就了很多拥有大量读者的newsletter作者。
而newsletter在中国的发展还非常滞后。我从2016年开始写一份付费的newsletter,也就是“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四年多以来,市面上能够看到的中文newsletter并没有增加多少。
这当然与中国人不太使用email的习惯有关。但是我相信,这种习惯是可以逐渐改变的,尤其是当越来越多人不满大平台所提供的信息之后,大家会有需求去寻找新的信息渠道。
而newsletter就是一种对读者和作者都最为理想的渠道。它让读者拥有主动选择权,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判断自己需要的信息,把关信息质量,并且可以和作者直接互动;它让作者可以专注于创作优质内容,不必在注意力经济的压力之下哗众取宠,同时也不必担心和读者失去联系。
我相信newsletter的普及会推动信息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希望身体力行地在中文世界推动newsletter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决定:在继续写作付费的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之外,同时也写作一份免费的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目标是每周发送一次,与读者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推荐我读/看/听的资源,并不定期写作一些新的文章,就像之前在新闻实验室的公号所做的一样。
为了可以每周发送邮件,我转移到了一个新的工具:revue。此前发送“防失联邮箱”时,我用的是SendinBlue这个工具,但是它需要收费,每发一次邮件都要花30多美元。现在,有了revue这个免费发送邮件的工具,我就可以更频繁地和大家通信了。我非常方便地就将订阅列表从SendinBlue导出,转移到了revue——这就是newsletter的一大好处。
同时,我也在收集中文newsletter,准备制作发布一个中文newsletter导航。如果你知道不错的中文newsletter,欢迎回信推荐。
也欢迎把这封邮件转发给你的朋友,邀请大家来免费订阅。
以下分享我最近发表的两篇文章,以及读到的两篇有意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