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课上,我都会播放一些关于中国媒体和社会的纪录片。其中一部,是日本NHK电视台在2007-2008年制作播出的《激流中国》系列当中的第一集《某杂志编辑部60天的攻防》。
这部一小时的片子拍摄的是广州《南风窗》杂志内部的采编运作。一家中国媒体把编辑部敞开来,让一家外国媒体去参与选题会、跟着记者采访、自由拍摄,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那是在加入WTO之后、北京奥运之前中国与世界的蜜月期,在短暂的窗口中留下了这样宝贵的记录。
纪录片中重点呈现了《南风窗》当时在做的几个选题。有的选题在报道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阻力不仅仅来自政府,更是来自杂志的大金主:广告商。有的报道虽然遭遇了当地宣传部的跟踪和阻挠,但最终还是发出了稿子,那就是记者石破所写的《
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
是的,那是15年前的媒体对一名被拐卖到农村当媳妇的女性的报道。在举国关注徐州丰县被铁链拴起的八孩母亲的当下,读起这篇旧文,让人感受到:拐卖问题的伤痕如此之深,苦难如此之重。
出生在河南的郜艳敏被拐后,三次被转手,最终被卖到到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她多次自杀未遂,母亲在悲伤中死去。她的故事和丰县女子的故事略有不同在于:初中毕业的郜艳敏是当地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她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并且真心喜欢上这份工作,还在村里开办了扫盲班。
讽刺的是:郜艳敏在2007年1月当选了“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当地精心挑选和展示了一个正能量的故事,却对背后的苦难避而不谈。
《南风窗》的报道发表后,《南方都市报》在评论版面刊发了鄢烈山的文章《
反人民的邪恶势力》。这样措辞严厉的评论,在今天也很少见了。
在昨晚发送的新闻实验室
付费会员通讯里面,我分析了丰县事件中的媒体、舆论以及背后的治理逻辑。我的一个观点是:20多天的群情汹涌之下无结论,其实体现了一种傲慢,而这种傲慢可能是监督制衡的声音日益稀缺的后果。
其实,这本算不上是一道超高难度的题,因为拐卖妇女是1990年代左右猖獗的现象,现在已经几乎绝迹,它不是那些现在依然在发生的棘手问题。《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的
报道里就曾说,“郜艳敏是村里最后一个被买来的姑娘”。
所以,这既是一个当下的舆论热点,也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伤口的问题。这样一代被拐卖的女性已经步入中老年,再过数十年,她们将成为历史。到时候,她们的故事是否会被彻底遗忘?
历史的伤口又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它也会让当下的人心有戚戚,因为如果历史的问题都无法给一个交代,当下的问题是否又能得到妥善的回答?如果当下的问题无法回答,那当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又是否有信心觉得后人可以诚恳面对这些伤口?
我想这可能是不少人在关注着丰县的时候,心里隐藏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