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的免费newsletter来得稍微有点晚。最近两周临近期末,又碰上两年前购买的Macbook Pro突然坏掉无法开机,实在是有些焦头烂额,原定周末行山的计划也被迫取消了。(这里也想要提醒一下拥有2019年款Macbook Pro的朋友,这款机器的问题多多、口碑很差,千万做好数据备份。)
昨天是本学期“Journalism Theory and Analysis”的最后一次课,主题是“新兴的新闻形式”,比如解释性新闻(以Vox为代表)、对话型新闻(conversational journalism)、聊天机器人(chatbot)推送的新闻、解困式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
放晴公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小小实验)。我还邀请了在欧洲的宁卉远程连线,来给大家介绍“跨境合作新闻”(此前她也在
新闻实验室播客里面讲解过这个主题)。
宁卉在分享中提到,跨境合作报道是近几年的热门趋势,打开任何一家给新闻项目提供资助的基金会,几乎都在强调这个概念,给跨境报道提供支持。我问她:这似乎和大家近两年谈得很多的“全球化退潮”、“去全球化”不太一样,为什么大家没有缩回自己的地盘,反而是更多开展了跨境报道呢?
她说,
记者更多不是追随某种理念或意识形态,而是追随故事。哪里有故事,记者就去向哪里。尽管“去全球化”的理念被热炒,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依然生活在高度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呼吸机在
波黑引发问责风暴,香港人吃的花胶来自巴西,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东西都依然是全球化的产物。
说到巴西,这是她最近刚去的国家。时隔两年之后,终于又可以踏上跨国实地报道的旅途,她说这让她感到欣喜和安定:世界依然是那么大。
说回“去全球化”,她说,正在退潮、正在经受越来越多挑战和质疑的,其实是某一种特定范式的全球化:由西方世界主导,主要目的是为资本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丰厚的利润,秉持着经济发展和中产阶级壮大带来政治变革的天真想象……
的确,当我们在说“全球化退潮”的时候,应该分清楚我们究竟说的是哪一种全球化。某种特定范式的退潮,并不意味着人类就要重回部落年代,更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画地为牢——其实,即便在没有互联网,乃至没有飞机和铁路的年代里,也已经有全球旅行者,有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因为在很多人的心底里,总是有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多元经历与自由流动的向往。
如果说对“非我族类”的警惕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那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也是人类的另一种本能。人类的历史一直在这两种本能的张力之中发展,那些利用人们的恐惧感和仇恨心获利的人,也许暂时占了上风,但他们不可能总是胜利。
在写这封信之前,我刚刚读到邹思聪的
哥廷根笔记。它和我在
上期newsletter推荐的季天琴的哈佛笔记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自由流动与开放融合遭遇空前挑战的时候,在个人层面上依然存在的探索和尝试。只要人类还拥有好奇心,有对“流动的生活”的向往,全球化就不会结束。
虽然已经困在香港很久,但在读了邹思聪的文章之后,我竟也想起了宁卉的那句话:世界依然是那么大。这让人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