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天开始,不少人给我转发一则
消息:“2021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征求意见稿重申: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朋友圈里这则消息也刷了屏,几家外媒也关注到此事,做了报道。
人们这么关注这则消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这则消息本身并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新规。在1949年之后,中国就没有了私营的新闻媒体,采编新闻的权利一直把握在官方的手中。一些人认为具备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媒体,要么其实是体制内的存在(比如南方周末),要么随时会被关掉(比如好奇心日报)。所以,新闻标题里使用的词是“重申”,而不是“新规”。
我想,一则并不算新的消息,引发了这么多的关注,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媒体圈之外的大众,其实并不了解中国媒体的具体运作情况。而这也不能怪大家知道得太少,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充满了灰色地带,非公有资本发布了新闻内容的情况并不鲜见。
归根到底,对于“什么是新闻”这个问题,很难去定义。如果采用最泛泛的定义,把一切大大小小的、各个领域的信息都定义为新闻,那么基本上除了官方媒体之外,就没有人可以再说什么了,大家也都可以把自己的微博号给注销了——发一张今天刚好目击的车祸现场,聊一聊今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大事,介绍一下你所在的领域里面的新动向,评论一下奥运会赛场上的运动员表现,乃至吐槽一下某个娱乐明星,这些是否都会被算作是新闻,被严加管起来?
在现实中,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突发事件等领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而对于其他领域,比如娱乐、体育、生活方式、普通人的故事等等,则一般并未出手管理。但是,对于什么是新闻的解释权,掌握在官方手中,因此总会发生曾经被允许但后来被禁止的情况,比如前段时间打击的一批财经类自媒体。也一直有由非公有资本支持的媒体依然可以发布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相关的新闻和评论,比如由外资风投支持的观察者网,周小平卢克文等大V,乃至“胡锡进观察”这个微信公号,背后都是非公有制公司。
既然从未有过确切的标准,也总有前后变动和例外情况,圈外人不知道“无私营新闻媒体”这件事情也就很容易理解。
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大家不知道不了解,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突然这么关注这个规定。因此,我想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社会情绪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或者说“等待更多的靴子落地”的状态之中——经历了近来课外辅导、网络游戏、娱乐饭圈等政策,人们的预期中可能会有更多的限制政策出台,而针对媒体行业的政策则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下一个。
这样的情绪是非理性的吗?恐怕未必。发改委这次公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虽然是例行发布,且没有看到颠覆性的条款,但是谁又能知道,在接下来的具体执行中,是否会有大的变化?
而且,此次条文中确实有一些新增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有语焉不详之处。例如,“非公有资本不得经营新闻机构的版面、频率、频道、栏目、公众帐号等”,这里的经营到底是指广告经营,还是内容运营,还是整体承包?再例如,“非公有资本不得引进境外主体发布的新闻”,这里的“引进”指的是全文翻译,还是包括译介(像什么“英国报姐”之类天天做的就是引进境外小报发布的新闻)和评论?至于“非公有资本不得举办新闻舆论领域论坛峰会和评奖评选活动”,这里是否包括承办、协办的情况呢?
所以,尽管从字面上看,相关规定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但接下来是否真的会进一步收紧和清理一大批内容发布者,并不好说。整个社会都已经感受到,已经进入了一个和此前大不相同的时代,此前的经验未必适用于眼下,我们只能重新积累新的经验,做新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