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工作面談或市場有些心得,但都比較零散不成架構,腸胃不舒服期間就隨意點整理下:
(1)台灣市場現在的特性是短線爆發很強。因為會玩遊戲儲值大錢的就那些人,他們的資訊流通非常快速,看到熱銷產品就會快速前往,不需要透過精準的線上廣告投遞,只要事前登錄的基數夠大,就能帶來很好的擴散效應,IP與畫面當然也會幫助。
但上線一個月左右就是考慮線上廣告投放能力了,台港澳人口畢竟不多,口碑引爆期頂多就是2~3週,後續自然流量就會快速下滑。再大的IP沒有持續的投放做後盾,也會面臨快速的衰退。
(2)蘋果搜索廣告真的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產品”。唯一可追蹤,第三方平台的量還會高估,廠商彼此競爭還能抬高單價,未來潛力無窮。
(3)IDFA後對中小廠商的確有幫助,所有人都無法精準投放,大廠的起跑點也被逼著拉到同一個起跑點。因為投放工具越簡單越好評估整體成效,但大廠的行銷組合肯定複雜才能取得最多的量。
(4)行銷與社群策略中,有個很重要的東西叫「節奏感」。也就是現在的風向是什麼?你希望營造的風向是什麼?對未來的風向預期是什麼?心中有這些藍圖,才能不斷的推演各種可能性。
(5)新鮮人有時會混淆,把事情說出來叫「表達」,把前因後果背景交代清楚讓人家聽懂才叫「溝通」。
(6)要想當主管,能力很重要,但表現想要挑戰並承擔一切的氣魄更重要。
(7)每個人的缺點很難改變,可以嘗試用自己的優點去改變自己的缺點。我是個理性高於感性的人,所以通常會用理性的方式來分析需要靈感的事物。譬如以前發想遊戲命名時,我會先分析各種可能方式,如”改變文法、電影知名對話修改、目標玩家喜愛的小說白話文修改、歌詞調整、從成功的遊戲名字作組合變化”等作法,再從各種做法中發想名稱,用系統的方式找到最佳解;我也有朋友口語表達較不流暢,所以重要的事情會以信件輔助資料陳述。
(8)所有的決策與活動、都要保留可以修正的彈性空間。當事情多了,就要優先歸納出所有事情最關鍵的重點是什麼,並牢牢抓住。
(9)當巴哈玩家群起激憤說要抵制天地劫時,隔天抽卡活動衝到了iOS暢銷榜第一名,版上的抵制文也幾乎消聲匿跡。情緒都是一時的,只要是人都會自行處理認知失調。
(10)有時候覺得政治和遊戲營運很類似。玩家與人民都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都會在群體激憤中隱沒理性,都需要側翼與工讀生(?)發出不同意見。不同的是遊戲公司以營利為目的,通常會為付更多錢的人提供較好的品質與服務;而政治理論上應該要一視同仁。
(11)每天早上六點起來,自動睜眼把數據社群全看一遍已成習慣,希望能早日擺脫這種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