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產業分析網站NAAVIK與WarnerMedia合作,針對區塊鏈遊戲的玩家類型分成了三大類九小類,跟以往傳統遊戲的玩家分類相比…..非常不一樣。
●Investors(投資者)
這個分類簡單來說就是最主動且早期介入的投資人。分為Cypto Whales(加密鯨魚組織)、 Early Adopters(早期投資者)、Entrepreneurs(企業家)。
這些玩家就是把遊戲當成投資來進行。如果拿現實社會打個比方,假設高鐵要在一個新地方設立站點,Cypto Whales就會以公司的力量先去買地,Early Adopters則以個人的力量買些套房,而Entrepreneurs則會去研究未來的經濟行為,決定是否要開設租車公司。
遊戲也是一樣,Cypto Whales和Early Adopters會提早去買遊戲中的資產,而Entrepreneurs則會研究遊戲經濟體系中是否有套利的空間。同時也像現實世界一樣,這些投資者同時也具備帶動遊戲聲勢的能力。
●Earners (逐利者)
這個分類的三種玩家, Silent Investors(沉默投資者)、Market Speculators(投機者)、Workers(工作者)。
這裡的玩家和投資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遊戲的投入程度與方式不同。Silent Investors投入遊戲的程度較低,他們即使會購買資產,也不會太大程度的參與並想辦法活絡體系與抬價。Market Speculators則更像股票投資的散戶,不斷尋找區塊鏈遊戲中波動較大的標的,進行套現獲利。
而Workers則可能是Play-to-Earn體系中人數最多的一類用戶,他們把遊戲當作了真正的工作,也可能是衍生經濟的來源(譬如使用外掛)。他們的多寡,決定了遊戲是否能夠真正達成有效的經濟循環。他們不進行太複雜的投資,只追求投入時間與電力就能賺錢;能讓Wokers賺到錢的遊戲將有非常高的留存率。
這就是為什麼 Axie Infinity 的30天留存率等於它的 90天留存,畢竟工作能堅持一個月的人,通常能堅持三個月,甚至更長。而這可能也是區塊鏈遊戲模式的特別之處。
●Players (玩家)
如果沒有這個分類,那區塊鏈遊戲就無法被稱為遊戲,而僅僅是一個投資"商品"。玩家的分類中有Toe Dippers(嘗試者)、Gamblers(賭徒)、Fun Seekers(尋樂者)。
這些玩家的特點就是,對區塊鏈的系統不熟,對加密貨幣或錢包也一知半解,因此更容易被詐騙上當。他們對於已經有名聲或品牌,確定能長久營運的遊戲更感興趣;有些人基於好奇而進入如Toe Dippers,有些人看多了幣圈發大財的消息也想試試如Gamblers,而市場總有些人如Fun Seekers,永遠想玩玩看新的東西。
有趣的是,根據這個分類的Players有股濃濃地韭菜味道。他們對區塊鏈不熟,因此只能跟風關注市場出名的區塊鏈遊戲,但可能最終可能會交些學費(反正玩遊戲本來就要付錢?),甚至被前兩類用戶所營造幻象所迷惑,而被利用進而影響某些遊戲資產的漲跌。
心得:
寫到最後突然發現,這不就是外資+主力 VS 專業投資人 VS 散戶 ???